博客年龄:17年5个月
访问:?
文章:248篇

个人描述

姓名:孟可职业:年龄:

反对就《南京》票房辱骂国人

2007-10-10 08:56 阅读(?)评论(0)
 

搜狐博客用户当中有个人物很活跃,这人名叫“评评灌灌”。前段时间,这位“评评灌灌”先生因影片《南京》票房不好发表了一篇日志,日志标题令如我这等国人极不待见:《让国人无地自容的电影》。本人在此郑重表态:不能同意,不能同意因《南京》票房不好便要辱骂国人。

“评评灌灌”如此描绘《南京》票房的惨淡:

“由美国在线公司副总裁特德•莱昂西斯个人投资200万美元拍摄,曾获奥斯卡纪录短片奖的导演比尔•古登泰格和丹•斯图尔曼联合执导,备受中国媒体追捧的纪念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纪录片《南京》轰轰烈烈地来后又静悄悄地走了,其票房的惨败成了投资者心里永远抹不去的痛。说到《南京》的票房惨败,最惨不忍睹的是莫过于有些影院单场因为‘零票房’而不得不临时取消放映。”

为能够名正言顺地开骂,第一,“评评灌灌”竭力抬高《南京》:“凭心而论,纪录片《南京》的拍摄是非常成功的,该片从西方人的视角讲述了70年前发生在中国南京的那场浩劫。影片通过大量真实的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当年西方人士留下的对日军屠城暴行的亲笔记录以及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日军老兵的采访,客观地再现和还原那段历史。”

为能够名正言顺地开骂,第二,“评评灌灌”竭力抬高自己:自称《南京》正式上映之前他曾预测:“我觉得它的票房将会成为历年进口影片中的票房皇帝,因为影片拍摄的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灾难,加上网络上和生活中多如牛毛的爱国反日青年,这样的影片想不成为票房冠军都难……在影片上映时,我第一时间买了票观看,可惜的是我发现自己错了,那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而已,整个电影院的观众稀稀拉拉。”

为能够名正言顺地开骂,第三,“评评灌灌”怀疑国人的爱国之心是假的:“与《南京》票房惨败相反的是,进口大片《变形金刚》仅在前五天票房就过亿元,14天就超过了两亿元,成为了继《泰坦尼克号》之后的又一部在中国票房超过2亿元的大片。《变形金刚》的火爆和《南京》的惨败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爱国反日青年情感的真实性。”

为能够名正言顺地开骂,第四,“评评灌灌”偷偷转换对象,以免于挨板砖——请注意:“评评灌灌”这篇日志的标题,是《让国人无地自容的电影》。这显示他是在批评“国人”,不是他所谓的“爱国反日青年”。但“评评灌灌”死按住所谓“爱国反日青年”不放。那么,他所谓的“爱国反日青年”,究竟是怎样一群人呢?

“评评灌灌”说:是“爱国青年”和“绝大多数爱国青年”——“无论在生活中还是网络中,绝大部分的爱国青年只要一提到日本无一不是咬牙切齿,甚至一度发生‘抵制日货’的事件,只要有人敢说一句当今日本人的任何好话,立刻就会被爱国青年们围攻,这点尤其是表现在网络,似乎谁不在网络上骂日本几句,谁就是卖国贼。那么这些爱国青年的爱国情感是真实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通过这次《南京》票房的惨败就可以知道结果了。”

在此,“评评灌灌”已说得明明白白:爱国青年的爱国热情就是假的。因为,此论已通过《南京》票房的“惨败”验证清楚。

不看《南京》,就是爱国情感不真实,似乎不对吧?本人在此声明,《南京》这部片子本人就没看。本人为什么没看?一是因为本人居住城市的影院没上演《南京》,二是因为,即便上映,本人也一定不去看。

为什么不去看?理由很简单:当年的南京大屠杀灭绝人性,是包括我在内的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心中最为惨疼的一块伤疤,我不愿意碰触那块伤疤,因为太痛苦、太折磨人了,明白吗!!!

而且,这部片子是外国人拍摄的,使用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应当非常客观真实——也就是说,作为外国人,拍摄者可以没有太大心理障碍,可以尽量准确尽量真实地表现南京大屠杀,但作为中国人的我,却有着极强的心理障碍——就比如——如此比喻可能很不恰当,但又可能非常恰当:假如你的母亲或者姐妹遭人凌辱,之后有人用第一手影视资料再现当时情景并邀你观看,你愿意看吗?请回答。假如你不愿意,我可以说那些影视资料是让你“无地自容”的影视资料吗?可以批评你这个人“假爱亲人”甚至“不爱亲人”吗?可以如你说的那样,把这些影视资料看作“打在你脸上的响亮的耳光”吗?恐怕不可以吧?

“评评灌灌”为证明国人普遍不爱国,特地端出这样一件事:“想起当初爱国保钓人士冯锦华在网络上呼吁爱国青年们跟随他一起去钓鱼岛保卫国土,反日青年们群情汹汹,响应者不计其数,可是在冯锦华下了网以后,他如约在浙江等候那些做出承诺的反日青年们共赴钓鱼岛保卫国土时,赴约者却寥寥无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天大的讽刺。原来,那些狂热的反日青年不过是一群在网络上寻求发泄的歇斯底里的狂躁症病人而已。”

要在此再次反问“评评灌灌”:你去了没有?你如果去了,你为什么去?你如果没去,你为什么没去?

“评评灌灌”把没看《南京》、没随同冯锦华“保钓”的青年称作“极端反日的青年”,并就所谓“极端反日的青年”没看《南京》作如下分析: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是首当其冲的是教育因素无疑,病态的教育造成了所谓的爱国青年眼里只有仇恨,却从未想过如何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早日赶超把中国远远甩在后面的日本。极端的反日青年们,你们该醒醒了,你们难道没有感受到纪录片《南京》那一记打在你们脸上的响亮的耳光吗?除了仇恨和发泄生活中的不满,你们还能做什么?”

我们的教育问题很多,但我们的教育何曾教育并“造成了所谓的爱国青年眼里只有仇恨,却从未想过如何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早日赶超把中国远远甩在后面的日本”?您是怎地知道大家没有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的?

再者,您究竟要批评谁?“国人”?“极端的反日青年”?“爱国青年”?“绝大多数爱国青年”?您一定得说清楚喽。如此对“国人”展开批评,那是万万不可以的。借此作秀,则更是不可以的!

  最后修改于 2007-10-10 12:36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